翻译:David Tang

修订:阿甲

按:本文的译作起源于本平台的建立的教父原文中译计划,www.ctcfol.org。译者David Tang (目前牛津博士)找到笔者,我们一同选定了《圣玛卡瑞娜生平》这部著作,阿甲修订。我认为此文无论在中文表达还是在希腊文的理解上达到了可以在我们平台发表的水准(当然要达到后续出版的水平,还需经多次编辑和修订过程)。下文的扼要的介绍系笔者所作,其目的是简要介绍贵格利生平和著作,并列出目前已有的校勘本和英译本书单,以供读者参考。

  • 若要引用此文,请参看版权申明。尼撒的贵格利《圣马卡瑞娜的生平》,David Tang 中译(伦敦:教父原文中译计划,2024年),此网页网址+引用日期。

注:本文包含前面的连载。

若您有感动赞赏我们事工,请点击Donate

介绍 by 阿甲

尼撒主教贵格利 (又称格列高利,或格里高利,Gregory of Nyssa 335-395? AD)是巴西尔家族中最小的弟弟。他没有上学而是受教于姐姐玛卡瑞娜(Macrina)和哥哥巴西尔(有可能在335,357-8年间,当巴西尔做修辞学老师时)。据学者研究,贵格利结过婚(妻子可能叫Theosebia),但之后丧偶。372年,他被按立为尼撒的主教。379年1月,圣巴西尔去世,同年他姐姐玛卡瑞娜也处于弥留之际。贵格利开始从他哥哥和姐姐的光芒中走上历史舞台。

按:关于作者更详细的介绍,参:John Behr, The Nicene Faith , vol.2 (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2004), 409-414. 关于贵格利的中文译作以及基本介绍,参:《论灵魂与复活》,石敏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4)[本书是从英译本翻译过来的,参见其中中译者序言];《论摩西的生平》,石敏敏译(北京:三联,2010)[译自一个希腊文本,参24-25页]。贵格利对玛卡瑞娜十分敬重,其《灵魂与复活》就是以玛卡瑞娜为导师的身份写的。

继巴西尔的《创世六日 Hexaemeron》,他写了《论人的造成》;他回应欧诺米 (Eunomius)对巴西尔的批评,写了《驳欧诺米 Againtst Eunomius》;他参加了381年在君士坦丁堡举办的第二次大公会议,会议要求他重建Arabia教会的秩序。他就顺带去耶路撒冷朝圣,从译文中可知,《玛卡瑞娜的生平》应该是写于他朝圣回来之后(约381-383年间)。之后,他应邀写了不少书信,教义,灵修类的著作。《玛卡瑞娜的生平》属于贵格利灵修类的著作,其晚年(约385-90)成书的灵修著作有《雅歌书注释 Commentary on the Song of Songs》,《论摩西的生平 Life of Moses》。据史料记载,贵格利最后一次记载是394年的君士坦丁堡会议,他可能在公元400年前就荣归天家了。

贵格利著作

  • 取自于John Behr, The Nicene Faith , vol.2 (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2004), 485-6. ACW = Ancient Christian Writers

FC = Fathers of the Church

GNO = Gregorii Nysseni Opera

GOTR = Greek Orthodox Theohgical Review

SC = Sources Chrétiennes

NPNF = P. Schaff and H. Wace, eds., Nicene and Post-Nicene Fathers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second series (repr.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1983-87)

PG = Patrologia Graeca

nyssa-bibli-1 nyssa-bibli-2 nyssa-bibli-3


凡例

本文译自:

  • 希腊文:The Life of St. Macrina. Ed. V. Woods Callahan, in W. Jaeger, ed.. Opera ascetica, GNO 8.1 (Leiden: Brill, 1986 [1952]), 370-414.
  • 参考英译本:The Life of St. Macrina,translated by Kevin Corrigan (Eugene OR: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 2001)

本译作分享系David Tang从希腊原文翻译,阿甲修订而成。介绍,凡例系阿甲所加。

[]系译者所加,以明确句子意思。 ()会附上希腊原文,或英文原文。若有阿甲按语,会加”阿甲按“三字。

圣经新约出处按和合本引用,但会酌情参考思高本,或根据希腊原文直译。 旧约引用一律按七十士译本翻译,因此不参考和合本。

ΓΡΗΓΟΡΙΟΥ ΕΠΙΣΚΟΠΟΥ ΝΥΣΣΗΣ ΕΙΣ ΤΟΝ ΒΙΟΝ ΤΗΣ ΟΣΙΑΣ ΜΑΚΡΙΝΗΣ

尼撒主教贵格利:圣玛卡瑞娜生平

就题目形式而言,此书体裁是书信;但[其内容]多得超过书信体之限制,延伸为一部长篇叙事。在此请容我们做辩解[^intr1],因你要求我写作之主旨超过了书信体的合理范畴。你绝不会忘记[我们的]相遇:为了[实现]心愿1,我在即将造访耶路撒冷、在各处观看主居于肉身所留下的诸般记号时,于安提阿城遇见了你;各样的探讨在我们[的对话]中激发(因为当你的聪慧引发各样探讨之伊始时,这样的相逢便不再可能悄然无声),正如在这般[探讨]中所惯于发生的那样,[我们]滔滔不绝地交谈,直至追念一位尊贵人。这故事的开端是一位女子—假如[我可以说]她是一位女子;因为我不知按其(自然)本性称呼这位已经凌越其本性之人是否合宜。我们的故事可信,[因它]并非源自听闻,而是受教于亲身经历;本文将详述这些[亲身经历],而[无需]他人见闻为证。这位被追念的贞女并非外人,以至必须通过他人知晓她的奇异之事;她与我乃是同胞姐弟2,自母腹初生,便如同初献为祭的果实。既然你认为叙述她的善事承载着一些益处,因为如此[奇伟的]人物生平不应为以后的时代所淡忘,亦不应令这位经由哲学3、将自身举向人类美德最崇高边界的女子因[我们的]沉寂而被掩抑、乃至无所裨益地匆匆流逝;我认为遵从你[的建议]是好的,并将尽可能简洁地以朴实无华的言语叙述之。

这位贞女名为玛卡瑞娜。旧时[我们]族中曾有一位玛卡瑞娜享有盛名,她是我们的祖母4,曾在逼迫之时勇于(按:ἐναθλήσασα,这里取勇敢之意)认信基督5;为了[纪念]她(即老玛卡瑞娜),父母给这位女孩取名玛卡瑞娜6。然而这只是[她]在公开场合的称呼;她暗中还有另一个名字7。这名字是[她母亲]在生产时8因一个异梦9而赐下的。因为[她的]母亲如此遵循美德[而生活],以至于时时处处受神意引领;她如此献身于(ἀσπασαμένη)纯洁无瑕之生活方式,以致并不情愿选择婚姻。然而她双亲亡故成为孤儿10,彼时身体已经发育成熟,[她]貌美之名招来很多追求者。她若不自愿与人结合,便有违愿而受凌辱之虞:有些人因痴迷于[她的]美丽、而准备[对她]施暴。因此她挑选了一位生活端正,有名望、有见证的男子[为偶],以得到自己生活的庇护;不久她就在最初的产痛中成为了这位[贞女]的母亲。当时候来到、即产痛将以[婴儿]出生告终时,她转入睡梦,似乎在手中抱着此时仍在腹中的[胎儿];又有一位容貌与身形奇伟过于[常]人者[向她]显现,以"德克拉"11之名称呼那被怀抱的女儿—正是那位在众贞女之中事迹广为流传12的德克拉。此举之后,[他就要求母亲]做三次见证13,便从[她]视野中隐去不见,并舒缓了[她的]产痛;同时她从睡梦中醒来,见到梦中情景[已经成]真。这便是她(玛卡瑞娜)那隐藏之名[的来历]。然而在我看来,这位显现之人如此称呼这[名字]并非为了引导产妇并呼召[她为婴儿]取名14;而是借[与古人德克拉]相同之名预言小女孩的人生,同时暗示(αἰνίξασθαι) [她的]抉择[将与德克拉]相同。

这女孩随后被抚育[长大];虽然她有自己的乳母,大部分[时间]仍是母亲亲手哺育她。她度过幼龄之后,便善于学习各项孩童的功课;无论父母决定[让她]学什么[功课],其天资都从中脱颖而出15。母亲费心教导这女孩,但她(即母亲)并不[采用]外面的世俗(ἐγκύκλιον)教育模式;[按照]这种模式,学生在最初的年岁里主要学习[古希腊]诗歌。因为在她看来,给天性纤弱而易塑[的孩子]传授以下内容都是可耻而完全不合宜的:悲剧之情感16—这种源自妇女17的悲情给了诗人[创作]的灵感(τάς ἀρχάς,本义为开端)与主题;或喜剧之粗俗;抑或特洛伊城所遭恶事之羞辱18;如此,孩子的天性就被这些关于妇女的不雅传说玷污了。然而,但凡神默示之圣经中对于幼龄[学童]更易接受[的部分],都是这女孩的课业;其中首先是所罗门之《智慧篇》19,此外则是所有[可以]引导20我们道德生活[的内容]。她熟知《诗篇》,并在[每项日常安排]各自的时间21通篇诵读22《诗篇》各部分内容:[不论是]起床、开始或暂停工作、就餐或离开餐桌、上床[休息]或起身祷告,她总是[手]持《诗篇》,就如无时撇弃一位同行良友一般。

她在诸如此类的生活习惯中成长,并格外操练23自己的羊毛纺织手艺;她年满十二岁,那时[她]妙龄之花始放异彩24。她的美令人称奇:尽管隐藏着,但美得难逃留意。在家乡,她的秀丽如此令人惊叹,以致当时的画家无从下笔。[人类]技艺构建一切,甚至敢于凭借模仿刻画天象(στοιχείων),却不能精准描摹她那天赐之美容25。因此有一大群追求[与她]成婚之人围绕着她的父母。[她]父亲(他[为人]审慎,且[善于]周全地判断何为善事)从其余族人中选中了一位[少年]:他因审慎自制而广为人知,刚完成[自己的]学业26。[父亲]决意27假如[女儿]长至成年,就将她许配给他。与此同时,少年怀有更为美好的愿望:他想要将[自己]善于言辞的名誉—如同令人心怡的彩礼—献给女孩的父亲,即在为遭受不公之人的申辩28中彰显自己的演说才能。然而[那出自恶者之]嫉妒29斩断了这美好的愿景,在[令人]痛惜的幼龄就将他从此生掳去了。

这少女并非不知父亲所思之事;然而少年之死既已断绝[原本为她]确立的[婚约],她便称父亲[先前]之决定为自己的婚姻,如同所定之事已经成真。她决定终生守独身,而这心志对[她的]年龄而言异常坚决30。鉴于那些因[她]貌美之名希望提亲之人甚多,父母[也]屡次建议她成婚;她[则答复]说:不接受(στέργειν)父亲曾为她定下的婚约,而被迫注目于另一位[男子]是不当而违例的,[因为]婚姻照其本性[一生]只有一次,正如生死唯有一次一般。她坚称按双亲之意所配合[之丈夫]并未死去,而仍在神面前存活;由于复活之盼望,他[应被]视为暂离[出行]而非已死,而对暂离之新郎不守信义是不合宜的31。她以此类言辞拒斥了那些试图劝诱她[再嫁]之人,[并]找到32了一座[保护]自己美善心志的堡垒:即使是须臾之际,她也不曾离开自己的母亲;以至于母亲多次对她说,自己[仅有]特定的一段时间孕育其余的孩子,却时时处处都带着这女孩,[仿佛]仍以某种方式将她留在自己的子宫(τοῖς σπλάγχνοις)中。然而母亲不以与女儿共同生活为劳苦而无益,因为女儿的照料对她而言替代了许多侍女,且[母女]二人彼此都收获了对方的某些美好回馈33:母亲照顾女儿心灵,女儿则照顾母亲身体;她不但在其他事上尽孝34,且常常亲手为母亲准备饭食。这在她热心所行之事中并非最要紧的(οὐ κατὰ τὸ προηγούμενον);然而她着手[从事]圣餐礼仪侍奉35后,她[仍]认定这项事务对[她的]生活方式是合宜的,即在她余下的时间里(ἐκ τοῦ περιόντος)亲手劳作、为母亲预备饮食。不仅如此,她还与母亲一同料理其承担的所有要务:因为母亲[那时]已有四子五女,且需向三名长官缴税,因其产业分散在这一数目的行省36中。

那时母亲因这[情况],很多[时候]需要分[心]于各项事务:因为父亲已经过世,她(玛卡瑞娜)在这所有[方面]都与母亲一同劳苦:[她]分担[母亲的顾虑],且减轻了[母亲]深沉的伤痛。她不仅遵照母亲的训诲保持着无瑕的生活,这在母亲心目中始终是端正且有见证的;同时为了达到同一目标—即按我所说的哲学37,她还以自己的生活为母亲提供了伟大的榜样,因为她逐渐将母亲引向属灵38而更为单纯的生命。正当母亲以得当[的方式]处理[玛卡瑞娜]各位姊妹之事、使之合宜于她们各人时,大巴西尔—上述女子(玛卡瑞娜)的兄弟[毕业]回乡了;他在求学的漫长年岁中致力于修辞学。她(玛卡瑞娜)接回他(巴西尔)时,他正因醉心修辞39而出奇地自高:他鄙薄一切荣誉(τὰ ἀξιώματα),又因狂傲(τῷ ὄγκῳ)高举自身过于那些权势显赫之人;[但]她如此之快地将他引向哲学之目标,以致他撇下世俗名望、轻视凭借言辞引人惊叹[之举],并自愿转向这种克修40生涯,通过赤贫41毫无拦阻地为自己预备操练美德的生活。他(大巴西尔)因其生平和各项操练闻名于日光之下的所有[地域],并胜过了所有因美德而熠熠生辉之人。然而[详述这些]将[占用]大量笔墨与许多时间,我还是令行文重新转回既定的[内容]。那时她们所有[延续]更属世之生活方式的基础皆已不存42,[玛卡瑞娜]便说服母亲撇弃[先前]所习惯的、更显虚荣的生活与手下[仆从]所提供的照料—她在之前的时日里惯于[接受]这些;她在心志上视自己与许多人同等,并使自己融入与众位贞女共同生活之中:与[过去]视之为奴婢与手下43不同,她尽力使自己与众姊妹同尊同荣(ὁμοτίμους)。[此处]我更愿插入一段叙事,以免略过这一事迹而不作记载;[因为]这位贞女最为崇高[的品质]凭借它得以显露。

[她]四位弟弟中,在大巴西尔之后[排行]第二者名为劳克拉提乌(Ναυκράτιος, Naucratius);他容貌之俊美、体格之强健迅捷与应对万事之合宜均胜过众人。他年满二十二岁时已在公众演说(δημοσίας ἀκοῆς)中显露了自己辛勤[求学所得],以致剧场内所有观众都为其震撼;然而他因为某一神圣的先见而轻视手中所有的[机遇],以强大的决心44步入了独身而贫苦的生活,除了自身之外一无所携。不过有一位名为克律萨非乌(Χρυσάφιος, Chrysaphius)的家仆追随了他;因为二人交往很深45,且他(克律萨菲乌)心中也同样倾向于这一选择46。于是他独自一人生活,找到了伊瑞斯河畔(τῷ Ἴριδι)一处偏僻的地方。伊瑞斯河流经本都行省正中;它源自亚美尼亚境内,流经我们[生活]的区域,并将水流注入黑海(τὸν Εὔξεινον Πόντον)。这年轻人(劳克拉提乌)在这[河]边找到了一处地方:这里林木茂盛,且隐藏在绵延山脉中的凹陷处。他退居于此,远离城市之喧嚣与兵役、讼辞之劳碌。从所有令人生嘈杂不堪[的日常事务]中脱身之后,他亲手照料几位生活贫苦、体弱多病的老人,[因为]他认为这项侍奉47对自己[的隐修]生活而言适宜且值得留心。那时(这高贵的少年)打猎(并捕鱼)48,因为他熟知打猎技巧的方方面面;他(以猎获)49为老人们准备食物,同时以这样的辛劳克服年少[的冲动]。若是母亲向他要求什么,他也服从母亲的心愿。通过这两种[方式],他殷勤地匡正自己的生活:[他]以辛劳和对母亲的孝敬控制自己的青春[活力],并藉[谨守]神圣的诫命迈向上帝。

他(劳克拉提乌)这样度过了五年,[投身于]哲学并令母亲在生活中蒙福;这些[时日]中他以自制安顿自己的生活,并尽己所能满足母亲心愿。然而,一件惨重而悲凄的祸事临到母亲;我以为这出自那敌对者(τοῦ ἀντικειμένου)50的计谋,它足以令我们全家陷入不幸与愁苦。他突然撒手人寰;却并无疾病使人预见[他将要]受苦,也并非某一惯常或[为人]熟知的缘由给这少年带来死亡。他外出打猎,以此为[自己所]照看的老者提供必需[的饮食];而他被带回自己房舍时却已死去—不仅是那少年人自己,他的同伴克律萨菲乌也[亡故了]。这些[事]发生时母亲身在远处,离不幸[发生之地]有三日路程;某个人遇见她后透露了这一噩耗。尽管她在一切关乎美德之事上已达完全,本性51同样胜过了这位[母亲]:她当场晕厥,呼吸困难而无法发声。她悲痛胜过了理智(τοῦ λογισμοῦ)52,便倒在了这噩耗的攻击下;如同一位杰出的运动员为意外之伤所击溃。

伟大的玛卡瑞娜以这种方式显露她的美德:她以理智对抗哀恸,[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她扶持母亲的软弱,使后者得以从深沉伤痛中复苏。她以坚强不屈[的扶持]训练母亲的灵魂而使之勇敢(ἀνδρείαν)。

因此母亲并未沉溺于悲痛(πάθος)之中,也未曾表现出任何低贱或女子气(γυναικεῖον)53的[行径];譬如因厄运而号啕大哭、撕碎衣裳、哀叹苦难,或是以悲伤的曲调吟唱挽歌。相反,为了医治伤痛,她安静地忍耐悲痛的冲击54,凭借自己和来自女儿的理智抵挡之。那时这位贞女的崇高灵魂更为显明,因为她的本性在其中也同样受苦:(死者)是她弟弟,且是所有手足中与[她]最亲密者;而他竟以这种方式被死亡掳去了。然而她逾越了本性,以自己的反思扶起母亲并克服了悲痛;又以自己为榜样教导[母亲]忍耐与刚强。此外,她始终德行高尚的生活使母亲无暇因逝者而受煎熬,反而因[她]眼见的美善而欢欣。

当母亲不再需要费心抚养、教育并安顿众儿女,且将更属世之生活[所需]之绝大部分资源分给他们之后,正如前文所述,这位贞女(即玛卡瑞娜)的生活指引母亲,将其导向这一哲学且属灵的度日方式。[玛卡瑞娜]引导母亲避开[曾经]习惯的一切,[迈]向自己[所设]的谦卑之目标:她预备[母亲,使她得以]与众位贞女在团契55之中(τῷ πληρώματι)同享尊荣,与她们平等(κατὰ τὸ ἴσον)分享一张餐桌、一张卧榻以及其他生活所需之物,[从而]除去了她们日常生活中所有尊卑之别。[她们]日常起居之规律、哲学之高深、昼夜生活之庄重如此[出色],以致无法为言语所形容。正如灵魂经由死亡从肉身中得释、且从此生挂虑中解脱一般,[她们的]生活也远离这等[思虑]、驱逐了所有此生之虚浮,进而得以效仿诸天使之生活—其中愤怒、嫉妒、憎恶、轻蔑或是其他此类皆不可见,而对虚浮、尊贵、荣华、骄矜、高傲与其他此类[恶事]之欲求亦被除去。[对她们来说],自制乃为享乐,不为人知乃为尊荣;贫苦乃为富足,所有物质[资源]之盈余则当如身上灰尘一般掸去。[她们]并不为此生之顾虑而工作—这至多只是[她们的]副业56;[她们]唯独关注神圣之事物,祷告与唱诗从不止息57。日日夜夜,她们将所有时间均匀地分给[这些安排];这对她们而言既是工作,也是工作之安息。有何种人类技艺能在[人]眼前呈现这般生活?她们生活在人与[天使]无形之存有的边界处58。人无力[令]本性得脱于人之无常59;而因其出现于肉身、受限于形貌并生活于五感之中,人性劣于天使与无形存有。或许有人敢说这种[人与天使间的]区别并不[意味着人性]更为卑弱,因为她们[尽管]生活在肉身之中,却因与无形之权能相仿而不为身体之牵引(τῷ ἐφολκίῳ τοῦ σώματος)所拖累;相反,她们的生命[仿佛]腾跃而起、悬于高处,与诸天之有能者一同飞向高空(συμμετεωροποῦσα)60。[她们]这样生活时间不短,德行也与日俱增;由于灵修生活帮助[她们]寻见美善之事,她们[得以]始终[迈]向更为洁净的[心境]。

玛卡瑞娜有一位同胞弟弟为[实现]这伟大的生活目标辛苦侍奉。他名为彼得;是我们母亲所生的最后一个孩子61。他是我们家中的幼子,同时也是孤儿;[因为]在他出生的同时父亲就离开了人世。然而彼得出生后刚哺乳了片刻,[他的]长姊(玛卡瑞娜)—[我们的]叙事围绕她[展开]—就立即从乳母处将他夺来亲自抚养,并给予他更为崇高的教导,以致他无暇令[自己的]灵魂倾向虚妄之事。她对这少年人来说[扮演]了一切[角色]—父亲、师长、启蒙者、母亲、一切善事的谋划者;她如此[用心地]雕琢他,以致他仍未告别幼年、在[尚显]稚嫩的青春花季便达到了哲学的崇高目标62。由于天赋异禀,他熟练地掌握了各类手工;以致[即使]无人指导所有细节,他[也能]成功掌握各类技艺;而许多人需要长期苦练方能习得这些。那时他轻视世俗的修辞之学;因他[聪慧的]天资63足以作为一切美善学问的老师。他始终注目于自己的姐姐,以她为所有善事的榜样;以致他在此后的人生中,论美德之成就似乎并不输大巴西尔。他[视]与姐姐和母亲为那天使之生活同工[胜过其他]一切[事务]。当时发生了一场饥荒64,许多人因为[他们]乐善好施的名声从各处来到他们定居的边境地区;他智慧地(δι' ἐπινοιῶν)[为灾民]增添了如此之多的口粮[供给],以致因造访之人众多,[原本的]荒郊仿佛城市一般[热闹]。

那时母亲步入暮年、迁向上帝,[最终]在她两位孩子(译者按:即玛卡瑞娜与彼得)[亲]手[搀扶]之下安息了。她的祝福值得[在此]记录—就是她[临终前]向孩子们宣扬的。她按照合宜之度,逐一提及不在场的孩子们,以使[他们]无人落空于这一祝福;她还特别地将与她同处的[孩子们]在祷告中交付给神。[当时]二人坐在她卧榻两侧;她握住两位孩子的手,在遗言中对神这样说:“上主,我向你一并献上我所生的长女与十子。这长女是我产痛之始,而这幼子是我产痛之终。他们二人已按律法向你分别为圣,且是为你献上的祭物65。因此愿我这长女与十子承蒙圣化66。“她[如此]在祷词中奉献了女儿与幼子。在结束祝福后,她便止息了生命;[此前]她已吩咐孩子将自己的遗体葬入父亲的墓穴中。他们[二人]满足了母亲的遗愿,并达到了更为崇高的灵修境界67;[他们]始终在自己的生活中奋力[操练],[以致]他们后来的成就较此前更为精进。

当时在诸圣徒中[声名]显赫的巴西尔已经就任凯撒利亚大教会之主教(προστάτης);他让弟弟(译者按:即彼得)成为长老议会(πρεσβυτέριον)一员,并亲自在奥秘圣礼68之中将其祝圣。他们的生活更为庄重圣洁,因为司祭职分69深化了[二人的]灵性。八年之后,[早已]扬名天下的巴西尔在第九年中辞别人世、迁向上帝70;[他的死讯]令故乡和普天下皆陷入哀伤之中。玛卡瑞娜在远方从传言中听到这噩耗后,灵魂也因[兄弟的]亡故而悲痛—当敌对真理者都感到惋惜时,她怎能不触及这丧亲之痛?然而,正所谓试验真金需要不同熔炉[之锻炼],因而即使某些[杂质]躲过了第一次熔炼,也将在第二次中分离出来;在最后一次[熔炼]中,所有混入的污垢都将从[真金之]材质中除净,而对试炼后的真金最为精准的检验,则是在这所有熔炼之中不产生任何污垢71。她也经历了类似的[试炼]--[由于]各样痛苦的袭扰,她崇高的心智饱受折磨,[但]她[仍]时时处处展现出无瑕而不屈的灵魂:首先是另一位兄弟(译者按:即劳克拉提乌)的离世;其后是母亲的亡故;第三则是我们家族共同的荣耀—巴西尔作别凡尘。那时她依旧未向灾祸之侵袭屈膝,如同一位不曾落败的运动员一般。

这件祸事后的第九[个月],或是稍微更久一些之后,一次主教会议在安提阿城召开;我72也一并出席。当我们又得以回到各自[的牧区]时,还没有到年终,我—贵格利心有挂虑(ἐνθύμιον),[想要]前去[探望]她(即玛卡瑞娜)。[这时]离[我们上次相见]已经过了许久,其中[充满]试炼的环境阻挠了[我的]探视;我忍受了这些[境遇],[以致]被异端之头目驱离故土73。当我计算这期间的岁月时—当中许多试炼阻碍了[我们]相见,这间隔不短,近乎八年[之久]。当我走过漫长的旅途、[离家]尚有一日路程时,一个异象在梦中向我们显现,展示了将来的可惧之事。我仿佛看见[自己]手持殉道者的遗骨,其中有光辉[显露],如同出自洁净的、正对太阳放置的镜面,以致我的视野因这闪烁的光辉而模糊。当晚同一异象向我三次显现;[我虽]不能清楚地解释这一梦中奥秘,[却]预见了某种灵魂之中的哀伤,并期望在随后[的经历中]判别这一异象。当我接近她所在的边境地区时—她在那里度过天使般的崇高[克修]生活,我首先向[她所在隐修]群体中的某个人询问[我]弟弟(译者按:应指彼得)是否在家;对方[回答]说他约三日前动身前来[接见]我,我便明白了:他[应是]经另一条路来找我。我接着询问伟大的[玛卡瑞娜的近况],他[回答]说[她]已罹患某种疾病,我便加快速度、焦急地赶完剩余的路程;因为有某种预示着将来之事的恐惧蔓延开来,困扰着我。当我来到[他们隐修的]那片区域时,修院(τῇ ἀδελφότητι)已经听闻[我]抵达[此地]的消息;[因此]男修院的全体成员都从居所中涌出—因为他们习惯以会面向他们所知的(τοὺς καταθυμίους)[访客]致敬;又有一群贞女排列整齐,在我前去教堂的路上等候74。当祈祷与祝福告一段落、[妇女们]庄重地接受祝福后,她们便退回了自己[的区域]。她们当中无人留下与我[同在一处],由此可以推测她们当中应没有主持者(τὴν καθηγουμένην)75。有人[将我]带到一座房子,那伟大的[贞女]就在当中;他推开门,我便进入了那圣洁的居所。玛卡瑞娜已陷入重病之中;她躺卧在地,而非卧榻或是床铺之上。[她身下]有一块铺着粗麻布的木板,另有一块木板支撑着她的头部;[后者]的做工使其替代了枕头[的功能];它倾斜的形状位于颈下76,[因而可以]合适地支撑[她的]颈部。

她见我靠门[而立],便以手肘[支撑]自己直起身子;但她未能跑来[迎接我],因为[她的]精力已为高烧所耗尽。她双手紧扶地面,尽力将自己的身躯探出地铺,向我行了问候之礼。我便跑上前去,以双手捧起她伏于地面的脸庞,将她[身躯]扶正、恢复到[她所]习惯的躺卧之姿。她于是向神举手说:“神向我赐下这样的恩宠:你不曾令我心愿落空,因你激动你的家仆[前来]探望你的婢女。“为求不给我的心灵带来任何颓丧之感,她克制着呻吟,又尽力隐藏自己的哮喘之苦。她一直调整自己,[使自己显得]更为欢欣;她引出合适的话题,并通过提问留给我开口[作答]的机会。当[我们]在对话之中偶然忆及大巴西尔时,我心灵沉痛,因沮丧而面色黯然、泪水涌流;她却如此[出色地]阻止了我沉溺在哀痛中,以致她能开始将我们对那位圣徒的追忆引入更崇高之哲思。她讲论了那样[精彩]的观点:她不仅根据自然成因分析了人之[遭遇],还探讨了隐藏于悲惨处境之后的神工77(τὴν θείαν οἰκονομίαν)。她在言谈之中揭示了来生之事,就如为圣灵所感而说一般;以致我的灵魂仿佛短暂地超脱了人性,为她的言辞而高举,并被她言语领至高天之圣所中。

我们正听到约伯的故事—这人因[遍布]周身且腐烂发臭的疮口而精血衰残,但他凭借理智而未曾令自己的五感倾向痛楚;相反地,尽管身体疼痛,他并未在[灵魂的]活动(τὴν ἰδίαν ἐνέργειαν)中[表现]迟钝78;也未终止[与朋友的]对话、令其不能攀向更崇高的境地。我在这伟大的女子身上也见到了类似之事:热症焚尽了她的全部气力、将她曳向死亡;[但]她仿佛用某种露水冷却了自己的身体,以致她的心灵在对崇高事物的默观中无所羁绊,也未为这样[沉重的]病症毁伤。假如这[部书]的篇幅[能]延至无尽,我就会将[我们聊及的]全部[内容]依次叙述:她在言谈之中如何被高举,[以致能]思考关乎我们灵魂之事、梳理肉体之生命的由来;人究竟为何[而生]、为何有死;死亡源自何处;以及何为由死亡引向复活的解脱79。在这所有[话题]中,她如同为圣灵之权能所感80、清晰有序地讲述了全部内容;[她]的言语铺展自如,仿佛溪水自泉源毫无阻碍地向下涌流一般。

我们对话告一段落之后,她说:“弟弟,你身体忍受了漫长旅途的劳顿,现在应该休息片刻了。“于我而言,望见她并聆听这些高深的论述已是有效且真实的休息;但因为在我看来凡事都听从师长(译者按:τῇ διδασκάλῳ,即玛卡瑞娜)能令她心悦,我便在邻近的一座小花园中找到一个[景色]美丽且已预备好的休息之处,于藤蔓荫蔽下安歇了。但我不能令感官享受这些舒心之景;[这是由于]我心中预见悲惨之事而受困扰。因为梦中异象仿佛已通过所见之事向我揭晓了[其中]奥秘,就是我[梦中]所见(译者按:即受疾病折磨的玛卡瑞娜)的确是一位圣人之遗骸;这位圣徒已向罪而死,而圣灵恩宠之内住又使其焕发光芒81。我于是将这些[领会]讲给了一个已听过[我描述梦境]的人。我因预见将至的哀痛之事而[心神]黯淡;[但]我不知玛卡瑞娜如何猜中了我心中挂虑,[因]她[差人]送来一则更令人愉悦的消息。她劝诫我振作[精神],并为她保留更积极的盼望;因为她预感[自己]会有所好转。这些并非为了欺瞒我而说,而是出于真[心];但我[那时]并不知情。事实上(τῷ ὄντι),就如一位赛跑者正超过对手、[奔]向跑道终点时,[见]奖品触手可及而胜利桂冠在望,[便]像已得到眼前奖赏一样心中欢欣、向支持自己的82观众报上得胜的喜讯;她也在这样的境遇里让我为她期望更为美好之事。[因]她已经望见[她]崇高呼召的奖赏83,而唯独以己身宣扬使徒[之言]:“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84。”

我因这好消息而心情欢愉,便开始享用陈设在面前[品类]繁多的佳肴。由于那伟大的贞女预备[这些]时煞费苦心,它们非常可口85。当我再次[出现]在她眼前时—因为她不让我独自消磨时间—她便追忆了她自幼年以来的生活,就如[阅读]史书一般依次叙述所有[事件]:[即]她所记得的父母的生平,以及[她自己在]我出生前后的生活。她讲述[这些]的目的是向神[献上]感谢。她叙述[我们]父母的生活时,未曾[提到]他们在世人眼中何等资财充盈且备受尊崇,而是[强调]这些[财富]加增乃是出于对人之圣爱86。[我们的]祖父母因为认信基督而被抄家;外曾祖父则因触怒皇帝被处死,其资产则被[夺去]分给其他业主。尽管如此,他们的生命[仍]因其信德而加增,以致那时再无他人之名望可以胜过他们。他们(译者按:即玛卡瑞娜的父母)的财产已按子女之数分作九份,但各人[所得之]份额同样因[神之]祝福得以加增,以致每个孩子生活都胜过父母之富足。在那与众弟兄姊妹份额相同的、划归她名下的财产中,她不曾留下分文;而是全数[交付]司祭之手以按神之诫命经营87。她这般生活是出于神之供应,因为她始终为了侍奉神而做工88、并未仰仗他人[周济];也未因[他]人之善工步入舒适的生活。相反,她不曾遣返[前来]求助者,或是寻索施主;因为神暗中以祝福增添[她]所行的微薄善工,[使其]如种子般[长]成丰硕的果实。我则叙述了自己所经历的艰险:先是瓦伦斯(Οὐάλης, Valens)皇帝因信仰之故[将我]放逐89,后是众教会的混乱为我带来争辩与艰辛90。她[答]道:“你[难道]不能认识神之良善吗?你[难道]不能疗愈灵魂、使之懂得感恩吗?你[难道]不知自己声名已经远胜父母吗91?诚然,按照此世[之标准],我们可以在这件事上大为夸口:我们出身高贵,且受过良好的栽培。我们父亲曾有片时因其[所受]教育而[声名]显赫,但他的荣耀也仅显露于本地法庭之中。此后他虽在修辞术上领先众人,但其名声也未[传]出本都[一省]。你已闻名于许多城市、乡镇与省份之中;众教会差遣你,呼吁你[与之]结伴并匡正[异端],而你[竟]不见[其中]恩典吗?你本不具有或是鲜有与之相称的资质(παρασκευή),岂不知[这]众善之因是父母之祈祷将你高举吗?”

她讲论着这些时,我[无比]渴望那一天时光[能够]延长,以使那令我听觉[饱飨]甘甜的女子不至停止[言说]。然而诗班的[歌]声呼吁[人们]前去晚祷(τὰς ἐπιλυχνίους εὐχαριστίας)92;那伟大的[贞女]便打发我去教会,而她[自己]则在祈祷中迁向上帝。那时已到夜间了。[次日]天亮时,我见[到她],[便知]这天显然是她肉身生命之大限;[因她]体内全部精力皆已为高烧耗尽。她见我心智软弱,便设法将我带离更为沮丧的心境:她再次以那美善的言语驱散[我]灵魂之内残留的悲恸,[尽管那时]她急促的呼吸已纤弱而费力。此刻我的灵魂因[她]即将[离去]93而备受煎熬94:[我]心性自然(κατὰ τὸ εἰκὸς)地陷入忧愁,因为我此后不再[能]期盼听闻这样[美好]的声音了;然而,尽管我不曾预想到[我们]家族共同的荣耀[即将]作别此生,[我的]灵魂仍仿佛因此情此景为神所感,因而揣测[她]已超越[人类]共有之本性。她虽在弥留之际,也因迁向[来生]之盼望而未承受任何异样[之苦];她也不曾畏惧撇下此生,而是以崇高的心智思考[她]自呱呱坠地至奄奄一息的[时日]中为此生所选择的[路途]。在我看来,她不再有人之[样貌],而如同一位遵照神意(οἰκονομικῶς)95取得人类形貌的天使:在她之中并无与肉身生活同类或亲近之性质;[她]能在无欲(ἀπαθείᾳ)之中持守心智也并不奇怪,因为肉体并未将她曳入自身痛苦之中。在我看来,她此时似乎将那对不可见之新郎的圣洁渴望(τὸν θεῖον ἐκεῖνον καὶ καθαρὸν ἔρωτα)—就是她在灵魂隐秘之处暗中滋养的—向在场之人显明;她将心中之[爱情]公之于众,以期在挣脱肉身之枷锁后能尽快与新郎同在。因为她的确是在奔向恋人,而此生中并无其他任何欢愉之事令她分心。

当日时光已过大半,日影西斜。然而她热忱并未消退;相反,她愈是接近离世,观望新郎之美也愈为清楚,因而更为焦急地冲向恋慕[之人]。她不再对我谈及在场之人,而只[讲论]那一人—她注视着他,望眼欲穿96。她的床铺已被转向东方97;她不再与我交谈,余下[的时间里]她伸手恳求,在祈祷中与神倾谈。她声音[如此]细微,以致我恰好可以听清她的言语。以下是她的祷词98;毫无疑问,这是[她]向神所说,也是他所垂听的。[她说道:]

  • “上主,你已从畏惧死亡之中释放我众99
  • 你将我众此生之终化作真生命之始。
  • 你于[合宜之]时令我众肉身安享沉睡,又将以末[世]角声唤醒之100
  • 你将亲手所造、我众[属]土[之肉身]交付大地;
  • 又将复原你曾赐予的,以不朽与恩慈改变我众有死且羞辱[之躯壳]101
  • 你引领我众离开咒诅与罪愆,而[亲自]代替我众成为这二者102
  • 你砸碎巨龙之首103—因[我众]悖逆之渊薮,它[得以]吞噬人类。
  • 你为我众开辟永生之路,击破地狱之门104,败坏掌控死权[之魔鬼]105
  • 对敬畏你之人,你赐下十字圣架为记号,
  • 以摧毁仇敌、守护我众生命。
  • 永生上帝,我自母腹诞生即扑向你106,我灵竭尽全力爱你107
  • 自少时直至今日,我[始终]向你献上肉身与灵魂。
  • 请在我[身旁]安置一位光明天使,亲手搀扶我[走]向荫凉之处;
  • 在彼有安歇之泉108,其旁有圣洁先祖之怀抱109
  • 你折断火剑110,将与你同钉十架、投奔你恩慈之人遣回乐园;
  • 请在你国度之中记念我111,因我亦与你同钉十架112
  • 因敬畏你而钉死我之肉身,且惧怕你之审判113
  • 勿令可怖之深渊114将我与你选民隔开;勿令毁谤者115阻断我之前路;
  • 亦勿使我罪愆陈明于你眼前。
  • 若我因我众本性软弱而绊跌,于言语、行为或思想中犯罪;
  • 请你—那在地[时]有权赦罪者116饶恕我,我便得以复苏117
  • 且于脱去肉身之后118,我灵魂在你面前并无斑痕119
  • 愿它为你亲手接纳时完美无瑕,一如你面前[陈列]之香120。”

说到这里,她便在眼睛、嘴唇与心口上划下十字圣号121(τὴν σφραγῖδα)。不久,她的舌头便因高烧而枯干,默默无言;唯有口唇之嗫嚅与两手之动弹使我知晓她[仍]在祈祷。

夜幕降临之际,[有人]带进一盏灯。她突然睁开双目,默默注视着灯光;显然她期盼能作夜间的感恩祈祷。她既已不能出声,便以心[祷]与手势实现了心愿;她双唇亦随内[心]所感而动。她谢恩完毕,便在面前划下十字圣号,以示祈祷结束;[随后]她深深地呼吸了一次,便在祈祷中离世了。[见]她气息、动静皆无,我便忆起她的遗愿,就是她在我们[此次]刚一见面时就立下的:她期望我以手覆于她眼目上,并按惯例料理她的遗体122。我便举起因悲痛而麻木的手,[覆于]那圣洁的面庞上;如此便不致显得[我]轻忽了她的遗愿。她眼目就如[她]惯常入眠一般,为眼睑优雅地遮蔽;所以不需[刻意]处理。她双唇自然紧闭,两手则合宜地覆于胸口:她周身姿态自然而优雅,无需[他人]动手[调整]。

我心中沮丧,既因我亲眼见到[她离开人世],也因我为众贞女之悲哭123所环绕。直至此刻,她们都在默默隐忍、将痛苦幽闭于灵魂之中。她们出于敬畏玛卡瑞娜而强咽泪水,因为她们害怕她责备的面容—即使它已然静默;以免她们当中有谁发出哭声,违背玛卡瑞娜的指令、使她伤心。这悲痛已不能再为沉默所控制,哀伤[也]如烈火一般炙烤着她们的心灵;一声尖锐而不可控的哀号猝然迸发,以致我理智崩溃且为悲痛淹没,如同河流因冬雨而泛滥;[它]置我手头之事于不顾,而完全沉湎于悲叹中。然而在我看来,众贞女哀痛的发作某种意义上是合宜且在情理之中的:因为她们并非为失去某位亲友或肉身眷恋之物而哀哭,也并非为了其他任何人们难以忍受的厄运;她们哀号,仿佛是因[她们]丧失了对神之盼望和灵魂之救恩。她们因此扬声而哭:

  • “我众眼中之明灯已经熄灭,指引心灵之光竟被夺去。
  • 我众生命之保障已然崩塌,不朽之印记也已磨灭。
  • 修会124之铰链竟已断裂;软弱者之倚靠已被打碎,
  • 病人之护理也被除去。
  • 因着你,昔日黑夜曾为你洁净之生命照亮,以致在我们[眼中]胜过白昼;
  • 如今白昼竟然化作暗夜。”

「此歌希腊原文如下」

那些称呼她为母亲和乳母的[女子]表露125了较众人更为沉重的哀伤—她们在饥荒之时曾被弃于路旁,[玛卡瑞娜]收纳了她们,[亲自]哺育、抚养,并将她们领入洁净而不朽的[克修]生活。

随后,我在深沉[的愁苦]中重整自己的心灵,凝视着[玛卡瑞娜]那圣洁的头颅;仿佛是因众人号哭混乱而受到[她]斥责一般,我扬声向众贞女喝道:“请注目于她,铭记她的教训:她曾培养你们时时处处规矩、庄重。这圣洁的灵魂[只]曾为我们定下一个[可以]流泪的时候—她允许[我们]祈祷时这么做126。我们此时也可做这事,[以]同心吟诵《诗篇》(συμπαθῆ ψαλμῳδίαν)取代哀伤的哭号。“我提高声量说这些,是为盖过[她们的]哭声。我如此劝[众人]暂时移步附近的屋子,只留下其中数位—她生前曾欣然接受她们的侍奉。

这当中有一位行事端庄的女子,她年轻时家境[富足]、出身[高贵]、身形[美丽],其他[方面]也显赫有名,因而备受瞩目。她与一名地位高贵的男子成婚,[但]同居不久即脱离了[婚姻]之轭,[而那时]她仍然年轻。她指定伟大的玛卡瑞娜为[自己的]监督和寡居生活之引导者;她与众贞女共处良久,从她们习得[如何]遵循美德而生活。她名叫维蒂安娜(Οὐετιανὴ, Vetiana);她父亲亚拉克修(Ἀράξιος, Araxius)是一名元老院成员127。我对她说:“现在可以为逝者披上更为明丽的服饰、并以耀眼的亚麻布包裹其纯洁无瑕的遗体,这是无可指摘的。“她答道:”[我们]需要了解这位圣徒认为怎样举办丧礼[方为]合宜;因为我们做任何令她不悦的事都是不合规的。然而,所有于神可亲可喜之事,也应是她所心仪的。”

另有一名女子身居执事位阶,且主管贞女诗班;她名为兰帕狄雍(Λαμπάδιον, Lampadion)。她说自己非常了解玛卡瑞娜对葬礼的预期;因为她遇见[我们]安排[丧礼],我们便询问她相关事宜。她噙着泪水答道:“圣洁之生活已经成为这位圣徒的装饰;这于她而言既是生时之妆容,也是死时之殓衣(ἐντάφιον)。所有可以装饰肉身之物,她生前不曾享有,也不曾为身后之用积攒。既然如此,即使我们有心,也不应在已预备的[衣物]之外再增添什么了。“我问道:“难道在库藏之中,也找不到任何可以装饰棺木(τὴν ἐκφοράν)的东西吗?“她说:“哪有什么库藏?你手中所有就是[她]收藏之物。请看这外衣、头巾和磨损的凉鞋;这就是她的财富与盈余。除了[你]所见之物,她不曾将任何东西藏于柜内,或是封入密室。她只知道一座金库,就是那天上的库房128。[她]一切所有都保存于斯,在地上则不曾留下什么。“我又问她:“既然如此,假如我从[自己]为葬礼所预备的物品中为她取来一件,会有违她的遗愿吗?“她答道:“这应当不会有悖于她的心愿。出于两项原因,她生时会悦纳你这样的礼遇:你的圣职—这于她而言始终是荣耀之事;以及你们的手足亲情(τὴν κοινωνίαν τῆς φύσεως)。她未曾将兄弟之物视作他人所有;正是因此,她要求你亲手料理她的遗体。”

在决定为这圣洁的遗体披上细麻布后,我们便分担了这项任务,在她身旁各自劳作。我要求自己的一位随从取来外衣;前文提及的维蒂安娜则亲手护理[玛卡瑞娜]神圣的头颅。她将手放在[玛卡瑞娜的]颈部,望着我说:“且看这位圣女有着何等的颈饰!“与此同时,她从[逝者颈]后解开了项链。她伸出手来,向我展示了一个铁质的十字架,以及一枚相同材质的戒指;玛卡瑞娜始终以纤细的链子将二者系于心上129。我说:“这些物件应为我们共有。你保存着这个十字架,我继承这枚戒指就已足够。“这枚戒指的印记上刻有一个十字架。她注视着这[十字架],又对我说:“你挑选这件物品是很妥当的。这枚戒指有中空的宝石(σφενδόνη),其中藏有那生命树130的一部分;如此,[戒指]上的印记便以相同的形貌展现了其下所藏之物。”


  1. Κατ᾽ εὐχήν,“为了誓言,或心愿,意愿”,英译本译为"誓言”(参Corrigan,第21页),这里译为心愿。 ↩︎

  2. ἀλλ᾽ ἐκ τῶν αὐτῶν ἡμῖν γονέων, 直译为:但她与我们出自相同的父母。 ↩︎

  3. Φιλοσοφία,字面义为"爱智”。作为基督徒灵修生活所追求目标的"哲学"并非当代意义上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哲学”,而更多体现为一种"灵性、智性与物质生活之间实质而有机的联合”(the essential and organic un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physical ways of life)。此外,前人指出尼撒的贵格利在撰写《圣玛卡瑞娜生平》与《论灵魂与复活》时对柏拉图《斐多篇》多有参照(参Corrigan,注脚10,第57-58页)。 ↩︎

  4. μήτηρ τοῦ πατρὸς ἡμῶν γεγενημένη,直译为:[她]曾是我们父亲的母亲。 ↩︎

  5. 阿甲按:逼迫时间大概在306-317年之间(参Corrigan,注脚11,第21页)。从原文无法得知老玛卡瑞娜曾受刑罚或殉道;英译本加了"suffered"受苦,这是可以想见的。 ↩︎

  6. ᾑ ἐπωνομάσθη παρὰ τῶν γονέων ἡ παῖς. 直译为:为了她(老玛卡瑞娜)这位女孩被父母命名。 ↩︎

  7. 阿甲按:ἔτερον δε κατά το λεληθός αὐτῇ ἐπεκέκλητο, 直译为:另一个[名字]在无人知晓时被给予她。 ↩︎

  8. 阿甲按:Πρίν ἐλθεῖν διά τῶν ὠδίνων εἰς φῶς, 直译为:在[她]经由[母亲的]产痛进入光明之前。从后文可知,是生产时。 ↩︎

  9. 阿甲按:ἔκ τινος ἐπιφανείας, 直译为:由于/出于一次显明/显现,从下文可知乃是生产时的异梦。 ↩︎

  10. ὀρφανὴ μὲν ἐξ ἀμφοτερων ἦν,直译为:[她]已是出于[父母]双方的孤儿。玛卡瑞娜之母名为艾美利亚(Emmelia);后者之父因一位皇帝(可能为利基尼乌斯)之命而被处死(参Corrigan,注脚12,第59页)。 ↩︎

  11. Θέκλα,据二世纪伪经《保罗与德克拉行传》 (Acts of Paul and Thecla),她是一位来自以哥念(Iconium)的贞女,因保罗之教导归信基督,并不顾多次迫害而追随保罗。《保罗与德克拉行传》已有英译本可供参考:Edgard Hennecke, New Testament Apocrypha, ed. W. Schneemelcher, trans. R. McL. Wilson. Vol. 2 (Philadelphia, 1965) 353-364. ↩︎

  12. ᾑς πολὺς ἐν ταῖς παρθένοις ὁ λόγος. 直译为"在众贞女之中,她的故事很多(即很有名)",英译本译作"那位在众贞女中声名显赫的德克拉”(参Corrigan,第22页))。 ↩︎

  13. 阿甲按:按英译本注脚,μαρτυράμενον应是μαρτυρόμενον之讹误(即抄写错误)。原句Ποιήσαντα δε τοῦτο και μαρτυράμενον εἰς τρίς,英译本译作: After doing this three times and calling upon her to witness it (这样做三次以后,要求她为此事作证,参Corrigan,第22页)。笔者认为原文中,三次在见证和και(和)之后,故认为是见证三次。 ↩︎

  14. πρὸς τὴν ὀνοματικὴν κλῆσιν,直译为”[引]向关于姓名的呼召”。 ↩︎

  15. διέλαμπεν,直译为"透过…而发光”,这里引申为"脱颖而出”。 ↩︎

  16. Τά τραγικά πάθη. 希腊文"情感”(πάθος)一字来自"受苦”(πάσχω),本义为"受动”;进而可引申为中性的"感受”、“情感”、"(可变的)状态”,以及具有贬义色彩的"受难”、“情欲”。亚里士多德著作中其与"欲望"含义接近,并被视为具有动物性的人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动态回应。斯多噶派更为强调"情感"的受动和不受理智控制的负面特性,并认为真正的智者应当达到自足而"不受动”(ἀπαθής)的生活状态。奥古斯丁则认为于人而言,“不受动"唯有在完全无罪的来世方能达到(参Schmitter, A. (2021). Ancient,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Theories of the Emotions.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东方教会灵修传统中的"不受动”(ἀπαθής)多指人应该免受邪情私欲之辖制,即不应欲求被造物胜过创造万物之神,而非完全没有情感(参袁永甲,《谈谈ἀπαθης的翻译,兼论上帝不动情吗?》,光从东方来教父原文译作出版事工,2023年5月25日引用)。 ↩︎

  17. 教父们普遍对"有节制之勇气”(ἀνδρεία/virtus)与"无节制之激情”(πάθη)有所区分,两者分别被认为是男女二性之特质(参Corrigan,注脚17,第60页)。 ↩︎

  18. τὰς αἰσχύνας,此处有异文作αἰτίας(原因);英译本据后者译作"起因"。 ↩︎

  19. ἡ τοῦ Σολομῶντος Σοφία,思高本译名为《智慧篇》。其不见于希伯来文旧约,而是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中的一卷;新教因此将其归于《次经》之中,而不作为旧约正典。 ↩︎

  20. ἔφερε,直译为"承载",英译本译作"促进"(参Corrigan,第23页);这里取"引导"之意。 ↩︎

  21. 阿甲按:这里应是指早期灵修传统中的每日祈祷时刻,一天共计七次。分别是:晨祷(即黎明太阳快出来之时),早9点(第3时),中午12点(第6时),下午三点(第9时),下午六点(傍晚时分,太阳落山),晚祷(即睡前祈祷),半夜祈祷。具体请见:巴西尔《长会规》37,见: Anna Silvas, The Asketikon of St Basil the Grea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243-7. ↩︎

  22. διεξιοῦσα,直译为"穿过、经过",这里译作"通篇诵读"(参Corrigan,第23页)。 ↩︎

  23. ἀσκήσασα. 注意"苦修/克修"(asceticism)源自该词;这说明修道生活中对德性生活之操练不可或缺。此外,不少修道传统也要求修士每日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如《本笃会规》第48章,可见于:Timothy Fry, The Rule of St. Benedict in English (United States: Liturgical Press, 1982), 69-70.) ↩︎

  24. ἐν ᾡ μάλιστα τὸ τῆς νεότητος ἄνθος ἐκλαμπειν ἄρχεται,直译为"在那时,[她]少年的花朵开始格外放光"。 ↩︎

  25. τὴν τῆς μορφῆς ἐκείνης εὐκληρίαν,直译为"[拥有]那[美丽]外形的好运",这里引申为"天赐之美容"。 ↩︎

  26. τῶν παιδευτηρίων ἐπανήκοντα,直译为"从学校返回",这里引申为"完成学业"。 ↩︎

  27. ἐγνώκει,本义"知道",这里取决定之意 ↩︎

  28. ἀγῶσι,本义"争斗",这里取法庭陈词之意 ↩︎

  29. φθόνος。在希腊异教语境中,φθόνος为神祗对凡人任何超常之幸福或才能之嫉妒的人格化象征;尼撒的贵格利与纳齐盎的贵格利在写作中均曾借用这一概念,其原因是"嫉妒"出自魔鬼,而后者是死亡的最终来源(参Corrigan,注脚23,第62页)。 ↩︎

  30. καὶ ἦν ἡ κρίσις τῆς ἡλικίας παγιωτέρα. 直译为"这决定比[她的]年龄更为坚定"。罗马帝国时期,出身贵族的父母往往看重家族血脉的延续,因而往往在女儿年幼时就将其嫁出;守寡的年轻女儿也常被要求再嫁。女儿若决心守独身,则常会遭受父母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反对。教会自3世纪末期始已不再支持妇女在婚后同居生活中保持贞洁(virgines subintroductae),转为鼓励女子为主守独身;安波罗修与耶柔米均曾出言支持为守独身而遭受父母反对的女子(参Elizabeth Castelli, Virginity and its meaning for women's sexuality in early Christianity. Journal of Feminist Studies in Religion 2, no. 1 (1986): 61-88)。 ↩︎

  31. 寡妇群体在古代晚期和中世纪早期教会中受到特别保护。她们可以照顾他人、在一定程度上自主管理财产并决定是否再婚;而且当时教会一般不鼓励再婚,即使是在前夫/前妻已死的情况下(参Rebecca Krawiec, "From the Womb of the Church": Monastic Families. Journal of Early Christian Studies 11, no. 3 (2003): 283-307; Goody, Jack. Cousins and Widows, Adoptees and Concubines. Chapt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and Marriage in Europ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48–82; Anna Silvas, The Asketikon of St Basil the Grea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60-61.)。此外也需注意,刚然会议(The Council of Gangra, A. D. 340)后教会拒斥欧斯塔修(Eustathius of Sebaste)在修道生活中拆散婚姻的主张(“没有任何结婚之人有源自神的盼望”/ὅτι οὐδεὶς ἐν γάμῳ ὄντων ἐλπίδα παρὰ Θεῷ ἔχει,参Silvas 486-94);大巴西尔《长会规》中写明已婚夫妇在两厢情愿的前提下可以一并加入修院(参巴西尔《长会规》12, Silvas 196-8.);尼撒的贵格利本人虽然在著作中赞颂童贞、亦指出婚姻生活中的种种不便,但也指出默观性的灵修生活与婚姻可以相容(参Mateo-Seco, Lucas Francisco, and Giulio Maspero, The Brill Dictionary of Gregory of Nyssa. (Brill, 2009), 489-92.)。 ↩︎

  32. ἐδοκίμασεν,本义为"测试、察验",这里译作"找到"(hit upon, 参Corrigan, 第25页)。 ↩︎

  33. καὶ ἦν ἀντίδοσίς τις ἀγαθὴ παρ’ ἀμφοτέρων ἀλλήλαις ἀποπληρουμένη. 直译为"有某种美好的、出自[母女]双方的馈赠在[她们]彼此之间实现"。 ↩︎

  34. πᾶσαν τὴν ἐπιζητουμένην ὑπερεσίαν ἀποπληροῦσα,直译为"完成了所有被要求的侍奉",结合上下文玛卡瑞娜侍奉母亲,这里引申为"尽孝"。 ↩︎

  35. ταῖς μυστικαῖς ὑπηρεσίαις τὰς χεῖρας ἑαυτῆς ἔχρισε,直译为"[她]在奥秘的侍奉中膏抹了自己的双手". 另有异文作’… ἑαυτῆς ἔχρησεν’,直译为"借自己双手[从事]奥秘的事奉",这里采用后一种译法(参Corrigan, 第25页)。此处"奥秘之侍奉"当指圣餐礼仪之侍奉。若采用正文’ἔχρισε’(膏抹),则全句可有如下三种解释:1) 玛卡瑞娜在每日开始其他侍奉之前先领圣餐,因此双手"受膏";2) “双手受膏"是指她预备圣餐所用之饼;3) 玛卡瑞娜因自己的女辅祭身份而接受双手膏抹之礼(参Corrigan,注脚26,第62页)。 ↩︎

  36. ἔθνεσιν,这里取"省份"之意。此处三省为本都(Pontus)、迦帕多家(Cappadocia)与亚美尼亚(Armenia) (参Corrigan,注脚27,第62页)。 ↩︎

  37. 参前注4,此处并非指希腊哲学,而是指作为"真哲学"的基督信仰及灵修生活。 ↩︎

  38. αὔλόν,本义为"非物质的、无形的”,该词曾为许多不同哲学思潮(廊下派、逍遥学派与新柏拉图主义)所使用;这里形容灵修生活,故引申为"灵性的"、“属灵的” (参Corrigan,注脚28,第63页)。 ↩︎

  39. τῷ περὶ τοὺς λόγους φρονήματι,直译为"因为与言辞有关的心思";这里按上下文引申作"醉心修辞"。 ↩︎

  40. τὸν ἐργατικὸν τοῦτον καὶ αὐτόχειρα βίον,直译为"这种亲手工作的生活"。参前注24,修道生活中包含一定量的体力劳动,但其核心仍是操练美德;故此处译为"克修"。 ↩︎

  41. τῆς τελείας ἀκτημοσύνης,直译为"完全的贫困"。富人或贵族在加入修道生活时常会撇弃自己所有财产,如大圣安东尼受太19:21感动而变卖所有分给穷人(可见于Robert Meyer, St. Athanasius’ The Life of Saint Antony (New York: Newman Press, 1950)。叙利亚灵修传统中,守独身而侍奉教会的"独一者"亦需保持贫困(参Andrea Sterk, Renouncing the world yet leading the Church: the monk-bishop in Late Antiqui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2)。 ↩︎

  42. περικέκοπτο,本义为"被斩断",这里引申为"不存"。 ↩︎

  43. 在其著作中,尼撒的贵格利激烈抨击奴隶制,因其认为神以自身形象造人时,已令其分有神性之中的各项完满特质。这其中"自由"或"不受制"(ἀδέσποτον)不可或缺,人因此有选择良善的责任与能力,也因此不可被买卖。此外尼西亚公会议前后关于三一论中"本质"与"位格"之别的探讨也使得人们重视人之尊严(参Mateo-Seco, Lucas Francisco, and Giulio Maspero, The Brill Dictionary of Gregory of Nyssa. (Brill, 2009), 683-85.)。此前欧斯塔修在带领修道运动时曾主张奴仆可以自行终止服侍且藐视主人(参Silvas 486-94),这在玛卡瑞娜及大巴西尔时有所矫正;大巴西尔《长会规》中要求奴仆必须在主人同意后才可进入修道生活,此处则是玛卡瑞娜的母亲主动释放了手下婢女。 ↩︎

  44. ἐν μεγάλη τινὶ τῆς διανοίας ὁρμῇ,直译为"以理智之中某种强大的冲力",这里译作"强大的决心"。 ↩︎

  45. πρὸς αὐτὸν ἔχειν ἐκεῖνον ἐπιτηδείως,直译为"[他]视劳克拉提乌于己为友善",即二人关系很好。 ↩︎

  46. καὶ τῷ τὴν αὐτὴν προαίρεσιν περὶ τον̀ βίον ἐνστήσασθαι,直译为"对这种生活的相同选择也被置于他[心中]",即克律萨菲乌心中也同样向往克修生活。 ↩︎

  47. ἀσχολίαν,本义为"繁忙、事务",这里引申为侍奉。 ↩︎

  48. 此句两处括号中内容见于部分希腊文抄本旁注中(参校勘本p. 379注9),英译本并未译出。 ↩︎

  49. 括号中内容为部分希腊文抄本所遗漏(参校勘本p. 379注11),英译本并未译出。 ↩︎

  50. 此处应指作为死亡之来源的魔鬼,参前注30. ↩︎

  51. ἡ φύσις。“人之本性"是尼撒的贵格利著作中的关键词之一;其用法与含义并不固定,可以指代人类的所有内在特质,或是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普遍性的"人类”。尼撒笔下的人性是可变而具有发展性的;他认为神在起初已经潜在地预见并创造了整体性的"人类",但后者需要在时间中随着每个人的内在"人性"一同发展、在人类总数增添完整时方才完全实现。总体而言,尼撒对人性的态度较为乐观:所有人皆有按神形象所造之内在人性;而人在堕落后仍然拥有理性思考能力与自由意志,则表明人性并未因堕落而彻底败坏。就救赎论而言,尽管人与神疏离,作为神之形象的"人性"仍是连结神与人的纽带;人应洁净自己,从而通过自愿模仿基督恢复人性起初所具备的德性光辉。在终末论上,尼撒认为人性之"复原"(αποκατάστασις)将在神所造的普遍"人性"随人类总数达到完满之时最终实现(参Johannes Zachhuber, Human Nature in Gregory of Nyssa: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and Theological Significance (Leidon/Boston, Brill, 2014), 238-45; Mateo-Seco, Lucas Francisco, and Giulio Maspero, The Brill Dictionary of Gregory of Nyssa (Brill, 2009), 37-47)。此处的"本性"应偏向于人类所共有之内在特质,更特指其中的激情。柏拉图曾在《斐多篇》中对灵魂官能进行三分:理智、激情与欲望;其中理智如同驾驶马车者,需要保持对激情与欲望的控制。尼撒的贵格利亦在《论人的造成》中指出理智使人得以管理万物,而不是受激情主宰;因此有下文母亲理智为悲情所胜,以及玛卡瑞娜"逾越本性"之说。 ↩︎

  52. τοῦ λογισμοῦ τῷ πάθει παραχωρήσαντος,直译为"[她的]理智已退让于悲情"。为便于理解,此处处理为"她悲痛胜过了理智"。 ↩︎

  53. 关于此处"女子气"与前一段结尾"勇敢"的解释,请参前注18. ↩︎

  54. τὰς τῆς φύσεως προσβολὰς,字面义为"本性的冲击"。关于尼撒著作中"本性"一词的含义,请参注52。考虑到这里所说的冲击应是出自灵魂中的"愤怒"官能,此处译作"悲恸的冲击"。 ↩︎

  55. 玛卡瑞娜在346-356年间将家庭转变为修院,而这是巴西尔修道传统的直接源头。她本人负责其中的女修院,而幼弟彼得负责男修院,一同收养孤儿、招待客旅、照顾病患。这段时间内,玛卡瑞娜的家庭修院常受欧斯塔修的拜访(参袁永甲,巴西尔修道小传(光从东方来教父原文译作出版事工,2021年12月20日))。 ↩︎

  56. Πάρεργον. 前文提及玛卡瑞娜幼年受过羊毛纺织训练,且为母亲制作饭食;此处所说女修院中的手工劳作副业也应与之类似。参前注41,修道生活中祈祷优先于工作,但后者仍然不可或缺;巴西尔长会规中还曾谴责以祈祷唱诗为由躲避做工的修士(参袁永甲译,巴西尔《长会规》24-35(会员制初译稿,光从东方来教父原文译作出版事工,2023年7月21日)。 ↩︎

  57. 见帖前5:17:“不住地祷告”。 ↩︎

  58. 参Corrigan注34,将修道者的生活视作位于有形与无形存有之边界处的论述有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背景:人之心灵居于神圣的精神世界(κόσμος νοητός)与作为图像的感官世界(κόσμος αἰσθητός)之间。下文将无情欲之超越本性与人性寓居于肉身之中作对比,并非为了着重突出身体与灵魂间优劣之别,而是为了展现玛卡瑞娜一家在修道生活之中所展现的卓越灵性。 ↩︎

  59. τῶν ἀνθρωπίνων παθημάτων。参前注17,πάθημα一词含义较为丰富,这里应指堕落后人类受动与易变之特性,故译为"无常"。 ↩︎

  60. 参Corrigan注35,此句将肉身之重与灵魂之轻作对比。其中"飞向高空"(συμμετεωροποῦσα)受柏拉图《斐多篇》246C中"升空"(μετεωροπορεῖ)的影响;更为全面的探讨可见于:Kevin Corrigan, Body’s Approach to Soul: An Examination of a Recurrent Image in the Enneads. Dionysius 9 (1985) 37-52。此外,认为灵修生活可与天使之生活相媲美的表达常见于古代晚期著述之中,亦为当时隐修团体所熟知;具体可参考:Ellen Muehlberger, Ambivalence about the angelic life: The promise and perils of an Early Christian discourse of Asceticism. Journal of early Christian studies 16, no. 4 (2008): 447-78; Jonathan L. Zecher, The angelic life in desert and ladder: John Climacus's re-formulation of Ascetic Spirituality. Journal of early Christian studies 21, no. 1 (2013): 111-36. ↩︎

  61. ἐφ’ ᾧ ἔληξαν τῆς μητρὸς ἡμῶν αἱ ὠδῖνες, 直译为"母亲的产痛在他这里告终",即彼得为母亲所生的最后一个孩子。 ↩︎

  62. 参Corrigan注10及注36,早期基督教著作中的"哲学目标"一面承继了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对智慧、灵魂与德性的追求,另一面则聚焦于对道成肉身以及内住于人之神恩的默观。 ↩︎

  63. τὴν φύσιν,直译为"本性"。上文谈及彼得对许多技艺无师自通,故此处引申为"天资"。 ↩︎

  64. 本次饥荒发生在368-369年间,对土地本就贫瘠的迦帕多家地区打击深重。大巴西尔、纳齐盎的贵格利对此均有论及;根据前者,367年冬季极其寒冷,而368年春季反常地炎热干旱,因此河道干枯、粮食歉收(参Susan Holman, The Hungry Are Dying: Beggars and Bishops in Roman Cappadoci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64-98)。 ↩︎

  65. 此处"律法"应指出13:2奉献长子/长女(ἀπάρχομαι),以及申14:22十一奉献(ἀποδεκατῶ)两项条例。自群体隐修运动在东方兴起以来,即常有父母奉献未成年子女;例如纳齐盎的贵格利在出生后不久即被奉献(参Mayke De Jong, In Samuel's image: child oblation in the early medieval West. (Brill, 1996), 16-23)。巴西尔《长会规》第15条主张修院应当接受并教育被奉献的儿童;但这些儿童需要另居一处,只有在成年后方可自愿决定加入修道团体(参袁永甲译,巴西尔《长会规》9-23(会员制初译稿,2023年5月10日))。本处艾美利亚临终奉献时玛卡瑞娜与彼得均已成年且投入克修生活,故应被看作对二人选择的认可与勉励。 ↩︎

  66. 原文直译为"因此愿圣洁临到我这长女和十子",此处引申作"承蒙圣化"。 ↩︎

  67. τῆς φιλοσοφίας。关于"哲学"一字在教父灵修著作中的含义,请参前注63、注38与注4. ↩︎

  68. ταῖς μυστικαῖς ἱερουγίαις,此处很可能特指圣餐礼(参G.W.H. Lampe, A Patristic Greek Lexic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1), 671)。圣金口约翰侍奉礼仪中,新晋神父由在任主教施按手礼加以祝圣;此环节需在圣餐之前举行(参Greek Orthodox Archdiocese of America, The Holy Sacrament of Ordination to the Priesthood)。 ↩︎

  69. τῇ ἱερωσύνῃ,该词可见于希腊文新约希伯来书7章。和合本译作"祭司的职任",思高本译作"司祭职"、“司祭品位”。天主教中称主教与神父为"司祭",其分有基督的祭司之职、可以独立施行圣礼;故此处参照思高本译作"司祭职分"。 ↩︎

  70. 参校勘本385页注,大巴西尔于371年任凯撒利亚大主教,后于379年1月1日亡故。 ↩︎

  71. 参Corrigan注39,冶金的意象可见于箴17:3、《所罗门智慧篇》3:6。尼撒的贵格利在《论灵魂与复活》中亦曾使用这一意象,以描述基督对人性的医治。 ↩︎

  72. 原文为"我们";这里按英译本译作单数。此段原文中有多处"我们"均如此处理。 ↩︎

  73. 参Corrigan注40,此处应指亚流派异端。瓦伦斯任东罗马皇帝期间(364-378年),尼西亚正统派与亚流派基督徒常有冲突;尼撒本人于376年在一场亚流派人士主导的会议中被控财政管理不当而受放逐;而他前去避难之地的亚流派主教也由于类似原因被驱逐。遭受此类惩罚的人士中,最为有名的应是圣亚他那修,其人因与亚流派的冲突多次被逐出其所在的亚历山大牧区。 ↩︎

  74. 参Corrigan注41,此处提及的男女修院彼此相邻,且接近伊瑞斯河同侧的一处村落。大巴西尔所设的修院(亦是劳克拉提乌先前的隐修处)则位于河对岸的一座山丘上。这里所说的两种习俗:修士问候访客,以及访客首先赴教堂参与崇拜常见于早期修道团体之中。 ↩︎

  75. 巴西尔《短会规》第108条中禁止男修院主持在女修院主持不在场的情况下直接与修女沟通;尼撒作为访客,也知晓这一条例。当时玛卡瑞娜主办的女修院有一位名为兰帕迪乌(Lampadius)的女主持,而彼得兼任男修院主持与修院教堂之司祭。(参Silvas 332-3。) ↩︎

  76. τοὺς τένοντας,本义为"筋腱"。由上下文可知,此处应特指玛卡瑞娜的颈部经络,故译作"颈下"。 ↩︎

  77. 参G.W.H. Lampe, A Patristic Greek Lexic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1), 941-43,οἰκονομία一字在教父希腊文中含义丰富;其可指(世俗或属灵意义上的)经营管理、组织架构、秩序安排,或是合宜处理某事的具体方式。此处应特指神因其恩典与怜悯,而在世上施行的特殊工作与干预。 ↩︎

  78. 参Corrigan注44,此处对约伯的评述表明尼撒将人之自我划分为两部分:其一为较低劣的、物质性的自我,以及更崇高的、属于心灵而不受动的自我。心灵若是关注肉身之苦,便会被局限于肉身之中;但就其本性而言,心灵仅是控制而并不受限于肉身,因此有可能从事"属于其自身的活动",即思辨与默观。这一观点来自普罗提诺或波菲利的新柏拉图主义,其认为心灵就本质而言是神圣而与神同住的。 ↩︎

  79. 参Corrigan注43,这部分对话内容记载于尼撒的另一部著作《论灵魂与复活》。该书已有中译本可参考:石敏敏译,《论灵魂与复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7月)。 ↩︎

  80. ἐμπνευσθεῖσα,本义为"被吹拂",这里按英译本处理为"感动"(inspired)。 ↩︎

  81. “向罪而死"参罗6:10-11, 8:10;“圣灵恩宠之内住"见罗8:10。 ↩︎

  82. τοῖς εὐνουστέροις,本义为"更友好的”,这里按英译本引申为"支持自己的”。此处应是比喻对玛卡瑞娜满怀敬意的贵格利。 ↩︎

  83. 见腓3:14,“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 ↩︎

  84. 见提后4:17。 ↩︎

  85. πάσης πεπλήρωτο θυμηδίας,直译为"[可以]满足各样愉悦"。考虑到修道精神并不鼓励放纵感官之享受,此处应是尼撒以夸张手法表明食物可口。 ↩︎

  86. ἐκ θείας φιλανθρωπίας. 参Lampe 1475-76及Corrigan注50,该词可指一般意义上的"爱人"特质;也可指神对人之圣爱或在解读律法时对忏悔者的恩慈。尼撒使用"神爱人之心"这一词汇时,往往与基督道成肉身关联密切。 ↩︎

  87. 参Corrigan注51,此处玛卡瑞娜全数捐献私人财产,是对《使徒行传》4:35耶路撒冷教会"凡物公用"之效仿。这同时也是修道生活之必须,可参前注42. ↩︎

  88. 此处直译为"她不曾停止遵照诫命亲手做工"。参前注24及巴西尔《长会规》第38-39条,克修者需要从事一定量的手工,并通过其贩卖所得价值维持生计。这一精神来自于对保罗在传道时坚持织造帐篷做工的模仿,参徒18:3、帖后3:8-12。 ↩︎

  89. 瓦伦斯在位时(364-378年)迫害尼西亚正统派基督徒。尼撒亦于375-376年间受与其兄长巴西尔为敌的狄摩西尼与欧斯塔修指控;最终遭到免职,并被瓦伦斯流放至塞琉西亚城(参Anna Marmodoro, Neil McLynn, Exploring Gregory of Nyssa: Philosophical, Th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Stud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15-16.)。校勘本394页注指出与迦帕多家教父论战的欧诺米(Eunomius)在其著述中亦有提及。 ↩︎

  90. 378年瓦伦斯死后尼撒得以解除流放,此处"争辩"应指尼撒在378-380年间与诸多异端—马其顿派(否定圣灵之神性,亦称"反抗圣灵者"/Πνευματομάχοι)、欧诺米派(否定圣子神性)与亚玻利拿留派(认为"神之道"取代了圣子人性中之理智)间的论战。此外,尼撒于379年返回尼撒城后,其辖区内亦同时有亚流派与尼西亚正统派人士对其立场与举措不满(参Anna Marmodoro, Neil McLynn, Exploring Gregory of Nyssa: Philosophical, Th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Stud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17-18.)。 ↩︎

  91. 此处直译为"你[难道]不能将自己[的境遇]与父母的相比吗?“参考下文,玛卡瑞娜在此处应是说尼撒声望已经超过父亲,而当因此感恩上帝。 ↩︎

  92. 参前注22及巴西尔《长会规》第37条,晚祷应在下午6点左右、人们结束白日劳作之时。 ↩︎

  93. πρὸς τὸ φαινόμενον. 本义为”[将要]显明之事";参考上下文,此处应指玛卡瑞娜即将去世。 ↩︎

  94. μάλιστα ποικίλως διετίθετό,本义为"极为分裂",这里引申为"备受煎熬"。 ↩︎

  95. 该字含义丰富,可参前注78。此处按英译本(providentially)译作"遵照神意"。 ↩︎

  96. ἀτενὲς ἀφεώρα τοῖς ὄμμασι,直译为"以眼目凝视着[他]",这里引申为"望眼欲穿"。 ↩︎

  97. 面向东方(ad orientem)是二世纪以降的古代教会在祈祷与举行圣礼时所格外重视的传统之一,德尔图良与奥利金均有记载;其中奥利金认为"救赎来自东方,而邪恶出自西方"。同一时期的拉比犹太教传统则大多提倡面向耶路撒冷祈祷(参David Mawson,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Synagogue in Late Antique Palestine: In the Shadow of the Church, (Leidon, Boston: Brill, 2006), 84-105)。 ↩︎

  98. 此段祷文极为优美,其中许多意象亦可见于现时东正教之安葬礼仪(Greek Orthodox Archdiocese of America, Funeral Service)中;如对逝者安息而肉身归回尘土的强调、对神之审判的敬畏、对赦罪的祈求等。 ↩︎

  99. 参来2:15,和合本译:“并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 ↩︎

  100. 参林前15:52,和合本译:“就在…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 ↩︎

  101. 参林前15:53,和合本译:“这必朽坏的总要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总要变成不死的。” ↩︎

  102. 参加3:13,“基督既为我们成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林后5:21,“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 ↩︎

  103. 参诗74:14,和合本译:“你曾砸碎鳄鱼的头。” ↩︎

  104. 参诗107:16,“因为他打破了铜门,砍断了铁闩”;太16:18,“阴间的门不能胜过他。” ↩︎

  105. 参来2:14,和合本译:“特要藉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 ↩︎

  106. 参诗22:10,和合本译:“我自出母胎就被交在你手里。“其中"交"在希伯来原文与七十士译本中均指"被掷向”。 ↩︎

  107. 参歌1:7,七十士译本作:“我灵所爱的。” ↩︎

  108. 参诗23:2,“他…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

  109. 参路16:22,和合本译:“后来那讨饭的死了,被天使带去放在亚伯拉罕的怀里。” ↩︎

  110. 参创3:24,和合本译:”[神]于是把他赶出去了,又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发火焰的剑。" ↩︎

  111. 参路23:42-43,右盗祈求基督在国度降临时记念自己。 ↩︎

  112. 参加2:20,和合本译:“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 ↩︎

  113. 参诗119:120,和合本译:“我也怕你的判语。” ↩︎

  114. 参路16:26,和合本译:"…在你我之间,有深渊限定。" ↩︎

  115. Βάσκανος,英译本指出该字与前文"嫉妒"有内在关联,参前注51. ↩︎

  116. 参太9:6、可2:10,和合本译:“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 ↩︎

  117. 参诗39:13,和合本译:“求你宽容我,使我…可以力量复原。” ↩︎

  118. 参西2:11,和合本译:“你们在他里面也受了…基督使你们脱去肉体[情欲]的割礼。” ↩︎

  119. 参弗5:27,和合本译:“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 ↩︎

  120. 参诗141:2,和合本译:“愿我的祷告如香陈列在你面前!” ↩︎

  121. 划十字圣号是早期基督徒的重要礼仪手势之一。最初人们仅以右手拇指于额上划小十字;此后渐渐形成了遍及前额、胸口下方与左右肩的大十字。此处圣玛卡瑞娜在身体不同部位划下的应是小十字;今时天主教会神职人员在朗读福音书时,亦在前额、嘴唇与胸前划小十字(参Herbert Thurston, Sign of the Cross.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Vol. 13.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2)。 ↩︎

  122. 以手合上逝者眼目与口部是古代希腊-罗马世界的安葬习俗之一,早期基督徒社群亦沿用之(参Éric Rebillard, Elizabeth Rawlings, and Jeanine Routier-Pucci. The Care of the Dead in Late Antiquity.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0), 94-5.)。 ↩︎

  123. 为逝者哀哭(conclamatio mortis)亦为古罗马丧礼习俗,但为早期基督徒所排斥;例如奥古斯丁在参与母亲葬礼时亦不曾落泪(参Éric Rebillard, Elizabeth Rawlings, and Jeanine Routier-Pucci. The Care of the Dead in Late Antiquity.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0), 128-31.)。 ↩︎

  124. ὁμοφροσύνης,本义为"同心";这里应是指玛卡瑞娜所领导的隐修团体,故引申为"修会"。 ↩︎

  125. ἐξέκαιον,本义为"引燃",这里按上下文处理为"表露"。 ↩︎

  126. 哭泣是克修团体中一种重要的情感表达方式,大圣帕科缪(St. Pachomius the Great)于埃及创立的修会中已能经常见到。一般而言,哭泣者以之表达对神、属灵权威与修道团体的完全顺服与忠心。参, Ingvild Sælid Gilhus. ‘Tears flowed from his eyes unceasingly’: weeping and total devotion in Egypt in late antiquity. Religion 53, no. 1 (2023): 116-134. ↩︎

  127. τῶν εἰς τὴν ὕπατον συντελούντων βουλήν,直译为"最高决策者";这里按英译本处理为"元老院"(Senate)。 ↩︎

  128. “天上库房"这一意象可参考太6:19-20。 ↩︎

  129. 东正教传统中,所有信徒在受洗时均会被赠送一枚十字架颈饰,且会终身佩戴。这一传统源自第六次大公会议(680-81年)的决议。参:Philip Ryabykh and Igor Ponkin. "The wearing of Christian baptismal crosses." Stato, Chiese e Pluralismo Confessionale (2012). ↩︎

  130. “生命树"这一意象可见于创3:24、启2:7。据教会传统,真十字架于326-328年间由君士坦丁母亲海伦娜发现于耶路撒冷,同时期文献中首次提及则在348-351年间。4-5世纪中已有许多真十字架残片自耶路撒冷流传于世,多为私人祈祷所用;玛卡瑞娜戒指中所藏也符合这一类别。参:Antón Pazos, Relics, shrines and pilgrimages: Sanctity in Europe from late Antiqui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20), 225-27. ↩︎